高点回撤近40%!财报超预期的小米为何再度杀跌?一文解读小米当前“困境”

2025-11-19 16:17 华盛资讯

华盛资讯11月19日讯,小米昨日发布2025年Q3财报,尽管财报本身表现可圈可点,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截至发稿,小米集团-W股价跌逾5%,接连失守40、39港元大关,较60港元的高点已回撤近40%。技术面上,小米股价也毫无还手之力,正不断向下测试36港元的重要阻力位。

此前高盛的观点正在发酵:做空小米已成当下对冲基金的共识。高盛在报告中指出,小米“至少在短期内应被普遍看空/卖出”,电动汽车的未来销量或将承压,并认为存储芯片的涨价也将给利润率带来额外压力。小米究竟怎么了?本文将为投资者带来关于小米财报及近期动态的深度解读。

小米Q3财报数据继续超预期,为何难掩股价颓势?

从业绩表现来看,小米Q3财报的核心数据仍然可圈可点,其中:

  • Q3营收1131.21亿元,同比增长22.3%,预估为1125.04亿元
  • 调整后净利润113.11亿元,同比增长80.9%创历史新高,预估为100.47亿元
  • Q3每股收益0.46元,同比增长119.05%,预估为0.35元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盈利,本季度经营收益为7亿元

事实上,小米本次交出的Q3财报整体上是超出预期的,营收、调整后净利润、每股收益都在不同程度上超过预估数字,而造车业务也像大多数投行预测的那样已经实现盈利。在业绩电话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公司单季度经调整净利润连续四个季度创历史新高,同时公司在智能手机、互联网、Iot等多个领域的业务都取得可喜业绩;智能汽车业务方面,卢伟冰宣布小米将于本周提前完成全年35万台的年度交付目标,并预期明年产能将更上一个台阶。

那么,为何超预期的财报发布后股价反而下跌?结合市场观点,或许投资者担忧的不是财报本身,因为财报所反映的已经是过去的经营成果,而这已经在此前大涨的股价中有所反映。市场当前的真正关切是,小米未来究竟会怎么样,还能不能实现高速增长?

具体而言,投资者普遍担心这三大问题:

  1. 储存芯片的涨价潮将对公司成本造成多大冲击?
  2. 小米汽车业务未来还能实现多少增长?
  3. 如何看待当前小米所遭遇的舆论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存储芯片当前的涨价潮确实是史无前例的,这主要与海外AI投入造成的芯片短缺有关。在芯片涨价的趋势下,甚至有不少对冲基金会采用“做多存储的同时,做空消费电子”的策略来获取超额收益,原因就在于消费电子公司对毛利弹性相当敏感,存储涨价将显著导致利润率承压

对此,小米高管卢伟冰在电话会议中判断,本轮需求激增引发的“长周期涨价”或持续到2027年。小米虽然已经签署2026年供应协议确保有货,但成本压力仍然存在。在电话会中,卢伟冰称成本压力“一部分自己吸收,但更重要是通过改善产品结构来解决”,这或许意味着小米考虑进一步发力高端机型的方式来缓冲成本压力。但能不能成功,投资者仍需拭目以待。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则似乎存在关联性。小米汽车在此前成都事故发酵后,全网都看到“门把手打不开的小米汽车在熊熊燃烧”的场面,并引发了从产品到企业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议。近日雷军多次在网上公开回应质疑,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乱象”,但大量网友并不买账,舆论风暴有愈演愈烈之势。

小米能否顺利渡过此次公关危机,并且尽可能不影响汽车的长期销量,也将成为公司当前的一大挑战。如果舆论危机处理得当,小米汽车或许能有更好的销量;反之,则有可能影响汽车乃至手机、平板等一系列产品的未来销量。毕竟,西贝的前车之鉴让投资者意识到,舆论有时候真的会深度影响一家公司的经营前景。

长期前景仍然向好?多家机构依然对小米给予正面看法

尽管小米近期正面临重重挑战,但也有不少投资者认为,当前股价已经对上述风险进行计价。截止11月19日,小米集团-W的TMM市盈率仅为21倍,在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股中并不显得高估。

在经营层面,小米虽然面临芯片涨价、补贴滑坡等挑战,但出海或将带来新一轮机遇。近期,小米卢伟冰曾表示,2025年将成为小米大家电和新零售出海元年,2027年将计划汽车出海。根据资料,小米计划5年内建设1万家海外小米之家,通过新零售方式打通小米通向全球用户的“高速公路”,到2030年力争成为大家电市场中的头部品牌。如果出海进展顺利,小米将有望开拓更多增量市场,打造新一轮增长曲线。

此外,多家券商机构仍然对小米的后市表现较为乐观。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看好小米持续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硬核科技生态公司之一,并继续维持公司的“买入”评级。中金在跟踪研报中表示,公司Q3净利润表现超预期,维持小米跑赢行业评级,在SOTP估值法下给予公司53港元港元目标价,较当前股价有超30%上行空间。

作为投资者的你,如何看待当前股价承压的小米?现在究竟是应该买入,还是继续观望?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