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小米汽车公布十月成绩单:单月交付量超4万辆,且小米YU7交付周期再次缩短,最多缩短十周。消息一出,周一小米集团-W股价止住五连跌,放量上涨3.52%,获北水抢筹超10亿港元。
自10月以来,小米集团-W股价进入单边下跌模式,并创下了自上市以来单月最大跌幅(20%),单月市值蒸发2793亿港元。期间,港股通资金不断抄底买入,近20日扫货超67亿港元。
小米股价为何暴跌月余?
- 质疑创新力,估值位于高位,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9月25日新品发布会后,市场吐槽小米17“神似”苹果的造型,质疑其产品创新能力;且在发布会前期,市场对新品发布会高预期推动小米股价上涨,积累了一定涨幅,发布会后短线资金获利了结。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到9月26日,小米股价年内已经涨超70%,PE(TTM)达到38倍,处于近三年约60%分位,引发市场对高估值的担忧。因此,9月26日当天小米股价暴跌超8%。
- 安全隐患将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
10月13日,一起“成都小米SU7高速碰撞失火”事件将小米推到舆论风口浪尖。车辆碰撞失火而无法打开车门,引发大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严重质疑,当天小米股价跳空下跌5.71%,市值一日蒸发773亿港元。
六个月前发生的“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也是同样的车门打不开的问题,两次事故让小米汽车深陷信任危机,股价也一直萎靡不振。
大行怎么看?短期承压,长期看汽车盈利
近一个月来股价持续受挫,小米集团即将发布Q3财报,能否逆转股价颓势?
中金发布研报预测,小米集团Q3收入同增21.46%至1123.5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增68.88%至105.57亿元。业务方面,小米集团分为智能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业务和智能电动车业务四大板块。
- 智能手机业务:根据IDC,2025年Q3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8%至4,35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同比略降1.7%至1,000万台。中金判断主要原因是“国补”退坡。此外,考虑到存储涨价,智能手机的毛利率也相应承压,中金预测Q3手机毛利率环降0.4ppt到11.1%。但小米手机正在实施“高端化策略”,推出了小米17 Pro和Pro Max,首销成绩超预期,如果该策略成效显著将弥补一定的成本压力。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今年Q2,该板块收入同比增长44.7%至387亿元,占总收入比例提升至33.4%,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大幅增长66.2%,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中金预计Q3该部分收入稳中有升,毛利率也会环比改善, IoT收入将同比增长 5%至 274.07 亿元,毛利率同比增加 2.7ppt/环比增加1.0ppt至 23.5%。
- 互联网业务:2025年Q2,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91亿元,同比增长10.1%,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率为75.4%。中金预计Q3互联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9.0%至 92.25 亿元;毛利率为 75.0%,整体维持在健康水平。
- 智能电动车:是小米最受关注的业务板块,9月底小米汽车交付量破4万台,花旗估算全年出货量有望接近40万辆。中金表示Q3汽车交付量10.9万台,对应收入294.30亿元;考虑YU 7交付增加ASP环比继续提升。由于SU 7 Ultra占比下降,毛利率环比略降1.4ppt至25.0%。预计随汽车交付量提升,汽车业务将迎来首次盈利,单季利润 7.07 亿元。
整体来看,在国补退坡的背景下手机和IoT业务都会承压,且手机毛利率因存储涨价而有一定下滑,因而中金、招银、建银等多家大行下调小米目标价;但从长期来看,大行看好汽车业务的持续放量,有望成为小米新的利润增长点。
时间 |
大行 |
目标价(港元) |
上涨空间 |
10.31 |
浦银国际 |
75 |
68% |
10.29 |
东方证券 |
71.65 |
60% |
11.3 |
建银国际 |
67 |
50% |
10.28 |
国泰海通 |
65.7 |
47% |
10.28 |
招银国际 |
61.3 |
37% |
11.3 |
花旗 |
65 |
45% |
10.27 |
中金 |
59.5 |
33% |
11.3 |
中信建投 |
58.8 |
31% |
数据截至:11/3;华盛资讯整理 |
|||
目前,小米股价相对高位已回调超20%,较年初仍有25%涨幅,PE(TTM)在28倍左右,处于近三年30%分位,中信建投认为当下小米估值已具有性价比。
小米将于11月18日公布Q3财报,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1、手机、IoT毛利率情况,高端化策略效果是否显著?2、汽车业务是否持续放量及盈利情况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