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变能公司7月22日在沪挂牌成立,注册资本150亿,9月初中核集团在成都分别组织召开“十五五”核动力院和中国聚变规划大家谈。
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国聚变首次公开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及业务布局,公司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
中国聚变在上海设立总部和研发基地,主要围绕聚变工程化开展相关业务,重点布局聚变堆总体设计、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研发及验证、数字聚变堆研发三大业务;
在成都聚变研发基地布局聚变堆关键设备及材料研发等工程验证平台。
同时中国聚变将在上海新建一个聚变实验装置,用以验证其在上海研制的高温超导磁体,该装置暂命名为“中国环流四号(HL-4)”;
中国聚变公司总经理张立波近日在公开演讲中介绍,该公司采用高温超导材料的紧凑型磁约束聚变路线。
国家队除了本次“HL-4”号以外,9月21日在浦江创新论坛上有三个新团队亮相规划:
1)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院士提出建设百万千瓦级激光聚变电站(2030年前突破技术,2035年验证工程示范堆,2045年建成商业堆;
2)东昇聚变,依托复旦大学发展“氘-氦3”为燃料的强磁场小型化聚变电站技术;
3)鸿鹄聚变,国内首家开发高温超导仿星器作为未来聚变发电站技术路线,计划四年内建成国际首台高温超导仿星器。
核聚变行业''有叙事、能落地、有业绩、加速发展''核聚变行业发展两条逻辑:
1)装置建设提速,对应形成招标、落地业绩加速,上市公司业绩方面有支撑;
2)行业CAPX不断提升,“国家队+民营企业+高校团队”数量不断增加都提升了行业CAPX。目前来看“国家队”项目加速、新团队加入都陆续兑现行业两重逻辑,“有叙事、能落地、有业绩、加速发展”的核聚变行业β不断增强。
开源证券发布研报称,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磁约束、Z箍缩、FRC等技术路线均迎来重要变化。可控核聚变行业进入快速孵化阶段,有望逐渐迈向商业化阶段。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共同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孵化阶段,建议关注聚变项目资本开支加速带来的上游装备、材料等环节投资机会。
可控核聚变相关产业链港股:
上海电气(02727):国内唯一覆盖四代核电全技术路线,主导钍堆二次熔盐换热装置研发,突破 700℃高温熔盐腐蚀防护技术,设备符合 ASME 核安全标准。2025 年新增核电订单 47 亿元,钍基设备占比 35%,同比增 210%,参与甘肃武威 2MWt 实验堆和福建 60 万千瓦示范堆建设。光大证券研报显示,在核聚变领域,上海电气成功交付全球首台ITER项目磁体冷态测试杜瓦,后续还将交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RAFT项目、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BEST项目等多个主机系统核心部件。
天工国际(00826):兴业证券认为,天工国际卡位稀缺核心材料赛道,中长期来看,公司在钛合金、核聚变材料、人形机器人领域成长空间广阔。该行指出,材料是制约聚变反应堆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RAFM钢和高硼钢具有良好的抗辐射性,是聚变反应堆包壳的主要候选结构材料之一,单座核聚变堆需要4000-7000吨RAFM钢与400-1000吨高硼钢,核聚变材料市场广阔。公司利用粉末冶金的优势可以在避免宏观偏析的效果下大幅度增加有益的合金元素成分,同时实现纳米级强化相的弥散分布,有望在未来大幅提升聚变堆材料的关键性能,助力核聚变新结构材料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