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8月29日晚间,霸王茶姬(NASDAQ: CHA)公开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霸王茶姬全球门店数达到7038家。二季度总GMV达81.031亿元,同比增长15.5%。二季度净收入33.319亿元,同比增长10.2%;调整后净利润为6.298亿元,对应的调整后净利率为18.9%;截至6月30日,霸王茶姬小程序注册会员用户数达到2.069亿。
8月27日,蜜雪集团公布2025年中期业绩。财报显示,得益于供应链能力、品牌IP建设和门店运营不断强化,上半年蜜雪集团实现收入148.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9.3%;毛利47.1亿元,同比增长38.3%;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4.1%。
蜜雪的成功是供应链的胜利
蜜雪集团这一季的财报可圈可点的亮点并不多,市场的关注点还是在蜜雪的供应链上。早在2012年,蜜雪就成为中国现制饮品行业最早设立中央工厂的企业。目前在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安徽拥有五大生产基地。通过自研体系,提供包括糖、奶、茶、咖、果、粮、料在内的全品类一站式的饮品食材解决方案。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和精益化、智能化的生产管理能力,使得行业内其他企业在核心饮品和食材上很难通过模仿达到其高质平价的水平。
这段话说明,蜜雪集团从头到尾都是一家供应链企业,它的核心打法一直都是规模化成本最优,也就是做制造业,而且在不断地扩充制造业的生产资质。应该说,蜜雪集团是一家食品制造业企业,但却最终全产业链,把利润留在了自家的供应链,其他的加盟商都是经销商的角色。整个定位和盐津铺子没有区别,只不过盐津铺子没有自己去做零食店,而是对接的经销商渠道。
再看财报的加盟店部分,国内的加盟基本达到了饱和状态。本来蜜雪集团上市的时候就是一个完全体而不是一家成长型公司。国内饱和,但海外市场的拓展值得关注。4月,蜜雪冰城哈萨克斯坦首店开业,海外门店版图扩大到中亚市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球门店数增至53014家,较去年同期新增9796家门店,门店网络覆盖中国及12个海外国家。与此同时,截至上半年,蜜雪集团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达到27804家,较去年同期新增5707家门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蜜雪集团对于加盟商是强掌控模式。其成功是依赖薄利多销X规模效应,但加盟商盈利受区域市场与隐性成本制约,未来需平衡总部供应链利润与加盟商的生存率。
霸王茶姬国风文化下的出海策略
雪冰城定位“低价茶饮”,产品均价6-8元,聚焦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及乡镇),门店超4万家,以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品牌形象则以“雪王”IP和洗脑主题曲为核心,强化亲民、接地气的标签,消费者认知度高但品牌溢价有限。主打一个——极致性价比与下沉市场覆盖 。
从新茶饮企业的市值来看,目前排名前三的是蜜雪、古茗和霸王茶姬,霸王茶姬跟蜜雪一样,主打的是轻乳茶,不需要古茗鲜果茶原材料的短期保鲜,霸王茶姬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所以不太依赖工业化生产,也不依赖配送网络。在聚焦轻乳茶品类里,霸王茶姬的门店数是最多的,围绕国风调性的品牌故事和设计都做得比较好。霸王茶姬主打“东方新茶饮”,产品均价15-20元,目标客群为一二线城市年轻消费者,门店风格偏向“第三空间”体验;通过文化输出(如与故宫合作、国潮包装)提升品牌溢价,试图对标星巴克的国际化形象。很明显定位就是——国风文化与中高端定位 。精准的定位,也留住了用户,财报显示,截至二季度末,霸王茶姬注册会员规模突破2亿,达到2.069亿人,环比净增1455万人,同比增长42.7%。
从开店天花板上看,尽管市场预测,所有新茶饮企业在国内市场2025年的增速大概率会下降,增长空间有限,所以市场对霸王茶姬的增长预期主要在出海。截至6月30日,霸王茶姬全球门店共7038家,其中包括海外的208家门店:马来西亚178家、新加坡16家、印度尼西亚8家、泰国5家、美国1家。本季度,霸王茶姬顺利进入印尼市场,连开8家门店。继北美首店5月初在洛杉矶开幕之后,美国的第二家门店也已开始试营业。今年上半年,霸王茶姬海外门店净增52家,海外GMV为2.352亿元,同比大增77.4%,环比增长31.8%,海外市场已逐渐成为重要的发展引擎。
从蜜雪集团和霸王茶姬两大新茶饮半年报可以看出,头部品牌正在通过快速扩张门店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将进一步挤压中小品牌生存空间。蜜雪集团、霸王茶姬等领先企业将继续通过规模优势强化市场地位,并开始将增长点转向海外。
同时,随着单店效益下滑,行业将从追求门店数量转向提升单店盈利能力,数字化运营、会员体系和产品创新将成为竞争关键。在20%以上的高净利率驱动下,各品牌将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提升来维持竞争优势。综合来看,茶饮市场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未来将呈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同时运营精细化、产品差异化和国际化将成为头部品牌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