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资讯8月19日消息,小米集团-W公布截至2025年6月31日止的二季度业绩。
🎦点击直播:【08月19日 19:30直播】小米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电话会

Q2关键数据如下:
- 小米集团-W第二季度营收115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5%,创历史新高。预估1149.4亿元人民币。
- 调整后净利润10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4%,同样创下历史新高。预估102.3亿元人民币。
- 营业利润134.4亿元人民币,预估104.3亿元人民币。
- 毛利率提升至22.5%,但环比略降0.3个百分点。
根据Canalys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4.7%。小米交付新车达81302辆。
Q2业务亮点:
智能电动汽车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W的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人民币213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人民币206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为人民币6亿元。
本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26.4%。 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经营亏损为人民币3亿元。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交付新车达81,302辆。截至2025年6月30日,小米已在中国大陆地区92个城市开业了335家汽车销售门店。
手机业务
尽管全球出货量同比微增0.6%至4240万台,但收入同比下滑2.1%至455亿人民币,主要因海外市场低价机型拉低了整体平均销售单价(ASP)。毛利率也从12.1%降至11.5%,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和促销活动带来的压力。
根据Canalys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4.7%。其中,
- 智能手机出货量在东南亚地区排名上升至第一,市占率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至18.9%;
- 在欧洲地区排名上升至第二,市占率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至23.4%;
- 在中东和拉美排名稳居第二,市占率分别为18.7%和19.6%;
- 在非洲排名第三,市场份额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至14.4%。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在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五。
AIoT业务
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收入同比增长44.7%至387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智能大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表现尤为突出,收入同比增长66.2%,毛利率提升至22.5%,成为稳定业绩的重要支柱。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66.2%。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超540万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超过60%;冰箱产品出货量超79万台,同比增速超过25%;洗衣机产品出货量超6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45%。2025年6月,发布了一系列科技家电产品,其中包括米家空调 Pro健康风 1.5匹超一级能效 ,采用小米离子净化技术,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风感。
根据Canalys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的可穿戴腕带设备5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中国大陆地区出货量排名第二;TWS耳机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中国大陆地区出货量排名第一。
互联网服务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91亿元,同比增长10.1%,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率为75.4%。
小米的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全球及中国大陆的月活跃用户数再创历史新高。 2025年6月,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达到731.2百万,同比增长8.2%。其中,中国大陆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84.8百万,同比增长12.4%。 2025年6月,智能电视6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达到73.8百万,同比增长7.3%。
小米的广告业务收入为人民币68亿元,同比增长14.6%。本季度,游戏业务收入为人民币11亿元,同比增长5.1%。2025年第二季度,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为人民币30亿元,同比增长12.6%。境外互联网收入在整体互联网收入中占比为32.9%,创历史新高。
高管评论
小米集团-W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智能手机业务在行业大盘几乎不增长的情况下,今年出货量目标维持在1.75亿台左右,国内目标每年提升1%的份额,并保持ASP增长,长期目标是进入“2亿俱乐部”。
小米集团-W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今晚的业绩电话会上透露,2025全年小米集团整体收入预计增长30%以上,对实现该目标充满信心。小米预计今年智能手机市场不会有太大增长。拟于2027年进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
小米集团-W(01810.HK)高管明确,小米不参与汽车价格战,也不参与内卷,小米汽车重要任务是把汽车产品交付出去。其表示,小米汽车经营亏损正在大幅收窄,有望在下半年实现单季或者单月的汽车新业务盈利。小米SU7和YU7都取得了成功,公司对汽车业务持续成长有信心。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