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单月净流入金额创三年新高!北水大手笔扫入阿里超145亿港元,抢筹腾讯近87亿港元;机构研判港股明年有望触及24000点,如何把握市场机会>>
11月即将结束,回顾港股月内表现,指数自国庆节后达到高点以来,已持续回调一月有余,恒指一度下探19000点关口附近。截至11月28日收盘,恒生指数本月累跌4.68%,恒生科技指数累跌4.25%,目前均已接近9月26日的收盘位置。
尽管市场11月表现较弱,但依然不改南向资金坚定流入趋势。从资金动向来看,截至11月28日收盘,南向资金11月增持港股1217.42亿港元 ,环比10月增长45.3%,单月净流入金额已达过去三年来最高值。南向资金11月的20个交易日中,共有18个交易日净买入,仅2个交易日沽售。
与此同时,港股ETF近期也被“越跌越买”。11月8日11月27日收盘,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已连续12个交易日份额增长或保持不变。此外,11月8日至11月26日,全市场89只港股ETF中有63只份额净增长,占比超七成。这63只港股ETF被合计净申购约218亿份。
北水11月心水科网股!大手扫入阿里145亿港元
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港股通标的股中,南向资金合计持有7080.67亿股,占标的股总股本的比例达15.52%,合计持股市值59924.37亿港元,占标的股总市值的比例为11.35%。
具体来看,本月港股通显著加仓零售业、银行、软件与服务等行业,技术硬件与设备、生物制药、汽车与零部件、保险等行业同获北水青睐。
个股方面,科网股是北水11月心头好。其中,阿里巴巴-W获北水大手扫入145.46亿港元,稳坐北水加仓榜榜首。
此外,北水增持腾讯控股86.77亿港元,抢筹小米集团-W69.64亿港元,加码美团-W 30.09亿港元;中国平安、信达生物、快手-W等皆获不同程度加仓。
净卖出方面,11月盈富基金遭北水沽出27.59亿港元,抛售恒生中国企业14.28亿港元,甩卖南方恒生科技12.17亿港元;中国海洋石油、理想汽车-W、招商银行等也遭不同程度净卖出。
港股2025年新展望:低估值机会,恒指或将突破24000点
步入岁末年初的交替时刻,各大券商机构纷纷发布2025年度策略报告,聚焦港股市场的未来走势。从各大机构的预测来看,2025年港股市场前景普遍被看好,具体来看:
- 港股9月底暴涨后转为震荡行情,中金:明年有望触及24000点
中金表示,基准情形下,港股仍没有完全摆脱震荡格局,原因在于估值和风险溢价空间不大,盈利改善又需要更大刺激,所以在指数层面上更强的期待需要以更大的压力为前提。不过,港股估值和仓位出清更彻底,盈利结构更好,都使其在合适的催化剂下更易反弹,也可能较A股具有韧性。
对于2025年,预计增长和盈利会有兜底,但幅度受限,市场整体的震荡局势并未改变。中金公司提出了三种预期情景:
- 基准情形:恒生指数可能小幅上行5%,达到22,000点左右,盈利增速预计为2-3%。
- 乐观情形:若财政发力超预期,恒生指数可能上行10-15%,达到24,000点,盈利实现6-7%的增长。
- 悲观情形:若政策进展不及预期,盈利可能下滑1%,恒生指数可能下行5%左右。
中金公司建议超配信息科技、互联网成长及部分可选消费,标配能源、金融、医药,低配房地产与部分工业。同时,关注符合中国经济和人口结构转型的消费新趋势,以及出海新机遇下的alpha机会。
- 中信证券:港股明年将迎来反转行情,估值与盈利匹配维度的性价比更加凸显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今年以来,在我国一系列的政策推出下,港股的交投环境已有显著改善,悲观情绪出现逆转。而即便经历了近期的强劲上涨,当前港股在全球维度的估值仍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是2025年港股主要宽基指数营收增速预期均较今年有所提升、业绩压力明显缓解的背景下,其估值与盈利匹配维度的性价比更加凸显。
往后看,随着南向资金在港股市场中的“话语权”持续抬升,其偏好配置的成长及金融板块或将迎来更好的流动性支撑。此外,判断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将主要由两国经济基本面的相对变化所驱动,也无需过度担忧外资或因潜在的贸易扰动而持续流出港股市场。
展望2025年,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逐步落地、投资者预期持续改善,判断港股将迎来反转行情,建议关注:1)强β属性的非银金融,尤其是保险和港交所;2)科技及消费板块有望迎来持续的估值修复行情,包括互联网、消费电子、生物科技和教培等。
- 海通证券:港股12月有望迎年内第三波行情
海通国际认为,港股12月还会有第三波行情(第一波市场底2-5月,第二波政策底9月底-10月初)。恒指的再下跌空间有限,将在19000附近止跌回升继续盘整,为12月上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的反弹蓄势。此外,该机构指出,对我国来说发展AI追赶美国的中流砥柱就是互联网大厂,若接下来有更多具体政策落地,期待南下资金进一步买入互联网板块带领港股突破。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