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前瞻丨拼多多Q2营收冲击千亿元!盈利料同比大增97%;海外Temu扩张势头强劲

2024-08-21 20:59 华盛资讯 独家

拼多多 $PDD 将于8月26日美股盘前公布业绩。据彭博分析师预期,拼多多Q2营收为999.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91%;调整后净利润为301亿元,同比增长97%,每股收益预估18.35元,同比增长104%。近期共有46位分析师给出“买入”及以上评级,平均目标价格201.86美元

回顾一季度,拼多多得益于GDP增长的恢复、春节消费等季节性因素,以及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推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突破。季度营收激增131%,达到868.1亿元,这一创纪录的增长因主站GMV的持续扩大,进一步加速了在线营销收入的增长;同时,调整后的净利润高达306.0亿元,同比增长202%,远超市场预期。此外,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以低价策略迅速在海外扩张,并通过推出半托管及本地仓储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盈利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最近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首次上榜即以349.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08.7亿元)的营收位居第442位。《财富》杂志指出,拼多多的成功故事反映了一个新兴电商平台如何通过深入理解下沉市场用户的需求,迅速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展望二季度,拼多多有望继续受益于低价策略和海外市场的双轮驱动。在国内主站电商市场,拼多多的GMV市占率仍在稳步提升,低价策略深入人心。而在海外市场,Temu凭借出色的运营能力和丰富多样的产品线,展现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国内电商竞争放缓,低价核心驱动增长

国内电商方面,随着竞争对手抖音和阿里巴巴调整其经营策略,不再将“价格力”作为首要追求目标,这一变化有助于减轻国内电商市场的价格竞争压力,为拼多多的国内电商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浙商证券的研究报告预测,拼多多在2024年、2025年和2026年的国内电商收入将分别达到4335亿元、6014亿元和7439亿元。

汇丰环球研究发表报告指,留意到国内主要电商平台开始逐渐放弃价格竞争,转而专注于优化商家的运营环境。这一转变对拼多多产生了积极影响,因为拼多多能够在消费持续降级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巩固其低价策略并扩大市场份额

Temu双托管模式助力,海外电商迎高速发展

海外电商方面,拼多多旗下的Temu平台通过半托管和全托管的双重模式,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展。今年3月和4月,Temu分别在美国和加拿大推出了“半托管”模式,该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赋予商家更多的仓储物流自主权,同时在履约时限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降低履约成本并提升运营效率。半托管模式不仅有助于Temu拓展商品种类和提高履约速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海外监管政策对平台的影响。

根据IT之家的报道,Temu在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已达到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34.1亿元),超越了2023年全年的180亿美元销售业绩。其中,第二季度的GMV约为1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60.5亿元),美国市场占据了近45%的份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Temu的销售业绩强劲,但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其未来的增长可能会受到监管变化的影响

拼多多稳居中资机构重仓股首位,Q2亦获头部资管大幅加仓

在今年第二季度,拼多多持续受到中资机构的追捧,依然稳居高瓴、高毅和景林的“第一重仓股宝座”。其中,景林资产在Q2大手笔购入拼多多超过157万股,使其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环比上升5.15个百分点,达到18.24%,季末持股总量增至520.7万股,环比增幅高达43.3%。

此外,百年老牌资管巨头柏基在二季度亦对拼多多进行了约34.8万股的加仓操作,从而使拼多多晋升为其投资组合中的第六大重仓股。同时,另类资产管理巨头凯雷在Q2对拼多多的持仓量大幅增长了195.24%,占其投资组合的比例达到了3.61%。

据TipRanks数据显示,回顾拼多多过去8个季度的业绩,有7次季度营收及每股收益超出市场预期;盈利公布后的股价平均变动为±12.32%,最大涨幅为+18.99%,最大跌幅为-14.17%,当日的上涨概率较大。

聚焦相关投资标的

拼多多Q2财报即将披露,还有哪些相关行业概念标的值得关注?

概念 代码 名称 今年涨跌幅
电商概念股  $AMZN  亚马逊 17.73%
 $BABA  阿里巴巴 6.83%
 $SE  Sea 100.15%
 $MELI  MercadoLibre 27.62%
 $EBAY  eBay 31.90%
 $JD  京东 0.37%
 $VIPS  唯品会 -33.27%
行情截至:2024.8.21
🔥 点击前往财报站,掌握更多业绩资讯>>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