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港股早盘再度下挫。恒生科技指数跌超2%,低见3592.16点,刷新年内新低;恒指日内跌超430点,下破18200点。
成份股方面,截至发稿,哔哩哔哩-W跌6.64%,网易-S、美团-W跌超5%,快手-W跌4.68%,百度集团-SW、京东集团-SW、蔚来-SW跌超4%。
4月以来,港股持续下行,恒生科指5月累计跌幅已超7.3%。港股为何“跌跌不休”,6月行情又将如何演绎?
外围风险持续扰动,外资流出已至历史高点,港股承压下行
港股为何表现疲软?奶酪基金投资经理潘俊表示,短期来讲,从国内来看,部分宏观数据显示经济基本面修复速度相对不及市场预期;从海外看,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预期以及债务上限相关议程所可能导致的外资流动增加了资金面短期的不确定性。因此,市场相对缺乏信心,从而传导出悲观情绪,导致港股指数表现较为疲弱。
此外,平安研究认为,近期美国债务规模触及当前31.4万亿美元的法定举债上限引发全球市场的关注。上限协议条款关于支出方面有多大限制的内容才是重点。
平安认为协议内容有两种情况,将会对应截然不同的市场反应:其一,如果支出方面限制寥寥,可能协议会在议会遭到共和党议员的否决,这会带来下周下半周市场的波动;其二,如果支出方面限制较强,协议虽然会通过议会表决,但也会增加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引发市场的衰退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流出已至历史高点。年初以来外资再度流出港股超1,400亿港元,而2021年以来外资累计流出港股已高达1.05万亿港元。同时,投资者情绪承压导致港股缩量下跌,当前月均成交额已较今年春节前的1,360亿港元回落至970亿港元。
从沽空情况看,近期港股卖空比例再度回升,当前已反弹至24.4%,接近历史均值两倍标准差以上的水平。反映了在缺少外资长线资金的背景下,各类偏交易型资金,包括对冲基金持续博弈的环境。
科网股业绩强势,机构:押注反弹机会,关注三条主线
过去一周,多家互联网公司公布第一季度业绩,表现优异。快手一季度首次实现整体盈利,美团 $03690.HK 营收更是迎来增长26.7%,全面扭亏为盈。
腾讯Q1业绩不俗,三大主业重回增长轨道。京东Q1净利润大幅超预期,阿里宣布云智能、菜鸟、盒马启动分拆上市计划。
相关阅读:最猛绩后急弹19%!一图看懂中概股财报成色几何,哪只股值得博?
平安证券表示,优质互联网标的业绩表现有望逐步兑现。目前经过调整后港股互联网已处于历史低位。因此,从港股向上弹性的角度看,6月首推互联网龙头企业,同时兼顾消费、有色板块。
天风证券称,科网股业绩表现强劲,看好港股反弹机会。由于此前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受到压制,股价未充分反映大型科技股扎实的基本面表现。展望后续,预计企业盈利仍处于上行周期,估值水平亦存在较明显修复空间。
港股6月如何表现?中信证券指,当前港股主要指数估值水平已具吸引力,从实际盈利增速趋势的角度看,恒生指数每股盈利增速已于2022年第三至四季度筑底。未来每股盈利增速预计将呈趋势性向上,料港股基本面有支撑。
就港股配置建议,展望下半年,虽然港股的估值和业绩优势依旧显著,但在缺少外资长线资金的环境下,各类偏交易型资金的博弈预计仍将延续。
该行建议投资者关注有业绩支撑以及政策催化的长期高确定性方向,关注三条长期主线,第一是内需驱动、第二是利率敏感行业、第三是「中特估」交易或将贯穿全年,后续关注低估值、有政策催化行业以及经营指标优异标的。
市场避险选什么?黄金为大类资产首选,反向布局选沽空
市场风险陡增,如何对冲避险?中信建投发研报指,5月28日黄金现货价格为1946.46美元/盎司。就业数据滞后,预计中期在美国衰退与货币政策正式转向的作用下,美元指数将继续下跌,黄金仍是上涨趋势,年底有望上行至2200附近,仍是大类资产首推,短期回调可增持。
5月31日,港股黄金股多数反弹,潼关黄金涨18.03%,灵宝黄金涨3.4%,大唐潼金涨1.65%,中国黄金国际、山东黄金纷纷跟涨。
此外,投资者也可以通过相关正股的窝轮或者牛熊证来进行对冲或做空;或者直接布局沽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几只常见的反向ETF,供大家参考:
1、做空恒生指数
2、做空恒生科技指数
- 南方两倍做空恒生科技 $07552.HK
3、做空国企指数
总之,股市波动在所难免,且只有波动才会带来利润空间,下跌实属正常。特别是港美股市场,投资者需要养成双向思维,顺势而为。在股市下跌时,除了抄底,还可以合理使用上述几大工具,对冲相关风险,甚至赚取股市下跌时的波动利润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亦并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资意见。有关内容不构成任何专业意见、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服务的要约、招揽或建议。本页面的内容可随时进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须另作通知。本公司已尽力确保以上所载之数据及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本公司不会对任何因该等资料而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内容未经香港证监会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