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沽空率高企时港股怎么买?机构表示短期博反弹,留意汽车零件和啤酒

2022-09-13 15:16 财联社

今日(9月13日)港股震荡走弱,截至发稿恒生指数跌0.15%,汽车股表现强势,蔚来-SW大涨16.18%,长城汽车、比亚迪股份均涨超2%。

近期,多头借助内地地方政府出台支持房地产需求的措施及物价指数低于预期等消息反攻。权重的地产、科技、金融板块是贡献指数升幅最多的板块。若没有积极政策或基本面跟进,反弹并不具持续性。8月的物价指数及金融数据显示经济内生动力不足,流动性淤积,居民部门消费及购房信心较弱,政策极需发力。

一、港股短期可博反弹

尽管港股在9月上旬缺乏积极的上行催化剂,但近期港股大盘的沽空比率高企,例如8月30日的沽空比率更创有纪录以来新高,极端的看淡情绪容易出现钟摆效应,留意随时有“逼空”反弹风险,叠加恒生指数已跌近3月15日流动性冲击低位,短期内亦可以预期图表派等技术分析的投资者会博反弹。

此外,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仅重复在央行年会的言论,债券市场对年底4%的联邦基金利率已完全作出预期,美元指数在欧央行加息75个基点后强势收敛,美股纳指及标普500指数在完成技术性量度跌幅后企稳并反弹,都给予港股多头一个喘息机会。周五早上公布的内地PPI及CPI双双低于预期,通胀暂不对内地货币政策构成约束,也是个逼空仓的催化剂。

往前看,在内部疫情反复及外部海外紧缩压力等因素的扰动下,预计9月港股大盘仍将面对上行阻力,更多以板块行情为主,更大的机会来自四季度美联储紧缩政策逐渐退坡后。

人民币汇价下跌及疫情影响可能增加港股的盈利预测被进一步下修的压力,但1) 来自政策面支撑;2)科技股优于预期的业绩;3)大型蓝筹上市公司重启回购;4) 相对较低的估值都给予港股下行保护,港股亦先于外围股市率先调整下来,缓冲了海外收紧流动性的冲击。

二、年内178家港股公司斥资523亿港元回购股份

港股上市公司回购的股份必须注销,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广大股东的权益。“港股公司回购股票后注销,释放出重大利好信号。”北京阳光天泓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王维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相关公司减少了流通股数量,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财务指标得到改善,间接提高了股东的权益;另一方面,公司也能向市场传递出公司股价被低估、现金流充裕、经营前景可期等信息,提升市场信心,推动公司估值回归。”

事实上,上述实施回购的港股公司大多被南向资金持股,中长期投资价值获得认可。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前述178家公司中,104家被南向资金持股,占比58%。其中,小米集团、汇丰控股、中国移动的南向资金持股量居前。

另外,比较典型的,如腾讯控股,沪深港通数据显示,近1年腾讯控股获得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494亿港元,位居榜首。截至目前,年内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2248亿港元,反映出港股中长期价值向好。

王维嘉分析称,港股处于价值底部区域,回购潮涌现,市场见底信号凸显。在此形势下,南向资金参与意愿提升,资金持续净流入加大对港股配置力度,反映出对于港股价值的长期看好(节选自证券时报)

三、板块方面多关注汽车零部件、啤酒、建筑

内地8月物价指数回落,上游对中下游的成本挤压逐渐纾缓,但下游消费需求仍然疲弱,提价空间不足,通胀暂不对央行货币政策带来约束。8月CPI同比+2.5%(预期+2.8%/前值+2.7%);PPI同比+2.3%(预期+3.1%/前值+4.2%)。

8月PPI同比2.3%,增速按月回落1.9个百分点;PPIRM同比+4.2%,增速按月回落2.3个百分点,PPIRM-PPI剪刀差持续收窄。8月PMI中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与出厂价格指数呈现负剪刀差已预示8月上游对中下游的成本挤压缓和。PPI下行主要受到1) 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其中上游主要行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价格涨幅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缓和;2) 煤炭等行业增产保供效果持续显现;3) 钢材等行业需求偏弱。

8月CPI同比+2.5%,增速按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1.09个百分点;消费品及服务CPI分别同比+3.7%及+0.7%;核心CPI同比+0.8,增速按月持平。总体上,CPI主要由食品及工业品拉动,而服务CPI及核心CPI维持在低位,主要受到疫情反复影响服务出行消费及消费信心疲弱所致。尽管PPI-CPI剪刀差自20年12月以来首次转负,但本轮剪刀差收窄主要来自上游原材料降价而非来自下游内生需求增长,因此下游企业的提价空间或成本转嫁能力不足,板块方面倾向选择成本下行确定性较大且需求尚可的汽车、汽车零部件、啤酒、建筑。

原标题:中泰国际:恒指短期可博反弹 大盘仍将面对上行阻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