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星链欲“拉拢”苹果,“捅破天”的投资机会有哪些?

2022-09-09 20:56 华盛资讯 独家

编者注:华为、苹果新品手机纷纷支持卫星通信,大国必争的卫星互联网战略地位凸显。有哪些相关公司或迎来发展良机?

作者:Simon

最近小编我看了一部在网上比较火的电影,叫做《坠落》(英文《Fall》)。讲述的是两个女孩被困在荒无人烟的600米高电视塔塔顶,经过几天艰难求生,最终只有一人获救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

来源:网络

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但确实带给观众非常刺激的观影体验。细节我就不剧透了,今天主要说说片中女主角最后获救的方法:通过手机发送短信。但高塔之上一点信号没有,最终还是依靠同伴的尸体将手机“带到”地面,女主角才得以获救。

试想,如果在塔顶就能直接发送求救短信,那么女主角的同伴也不会死去,二人也不用承受饥饿、恐惧等身心折磨(当然,电影也就不存在了,哈哈)。抛开电影不说,当我们遇到类似极端情况需要求救时,不受信号影响的通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而现在,这种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普通民用手机上了。

9月6日,华为发布了Mate 50系列手机,其中有一项“捅破天”的通讯技术,可以在完全没有信号的地方,通过连接北斗卫星传送信息。无独有偶,9月8日凌晨苹果发布会上,全新iPhone 14系列也支持卫星连接通信服务,将于11月在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首批上线。

iPhone卫星通信示意图 来源:网络

虽然许多用户吐槽使用的机会可能是微乎其微,但这种卫星技术首次出现在手机上,或预示着未来的某种趋势。吉利汽车旗下星纪时代在收购魅族之后,也表示将推出全球首款直连低轨卫星的消费级手机。以小见大来看,作为各国激烈争夺的太空经济核心组成部分,卫星产业或更加凸显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庞大的”卫星系统

从华为Mate 50的卫星通信服务看,主要是调用中国的北斗卫星来传输相关信息。在所谓的卫星通信手机出现之前,我们较为熟知的是北斗卫星的导航作用。当前,全球共有4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为中国的北斗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全球导航系统(GLONASS)和欧洲伽利略定位系统(Galileo)。

以北斗导航卫星为例,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定位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3种服务以及在亚太地区提供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区域短报文通信4种服务。也就是说,手机实现的卫星通信,则仅仅是用到其中“短报文通信”这一种功能而已。

事实上,按照卫星用途不同可分为科学研究卫星、技术试验卫星以及应用卫星,其中应用卫星就包括了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等多种类型

来源:海通证券

而按照卫星的工作轨道高度,又可分为低轨道卫星(LEO)、中轨道卫星(MEO)、高轨道卫星(HEO)、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等。我国的北斗卫星就属于中轨道卫星,轨道高度大约在2000km——35786km之间。

从华为和苹果的卫星通信功能看,只能发送少量的信息,且发送时间较长,目前还达不到理想中的直连卫星上网冲浪、实时通信的状态。因此,低轨卫星互联网或是市场更为关注的未来方向。低轨卫星轨道高度一般在300-2000km,具有传输延迟低、覆盖范围广、链路损耗小、功率较小等优点。低轨卫星互联网,是稍微进阶的卫星通信,能提供更多元化的通信服务,即高带宽、低时延、广覆盖的通信网络。

代表系列就是马斯克旗下Space X公司的星链,能够提供通话、上网等高速服务。9月8日,马斯克表示公司已经与苹果公司就iPhone新卫星服务使用“星链”连接事项进行了商议。“我们与苹果就星链连接进行了一些有希望的对话。iPhone团队显然超级聪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手机软件和硬件适应天基信号,而不是让星链纯粹模拟基站,那么从太空到手机的闭环将会发挥最好的效果。”他写道。

来源:网络

二、卫星互联网战略地位大国必争

中高轨道提供的通信能力较为有限,主要作为地面通信的补充和延伸。相比之下,低轨卫星具有的优点在全球互联服务中更具优势。

但轨道和频段属于不可再生且有限的战略资源,各国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卫星频率和轨道的使用权采用“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规则,使得先发国家具有显著的优势。此外,随着全球低轨卫星发射数量逐渐增加,空间轨道和频段作为能够满足通信卫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已经成为各国卫星企业争相抢占的重点资源,行业竞争可能不仅仅是商业上的竞争,还有国防战略层面的竞争。

根据celestrak的统计,截至2021年11月8日,全球在轨卫星已经达到7942颗,其中美国3740颗,全球占比达到47.1%,位居全球第一。而全球第二的中国,在轨卫星仅550颗(独联体国家(CIS)总计1544颗)。而根据用途来看,全球通信卫星数量最多,占比达到了63%。

来源:海通证券

目前,各国继续力争在低轨卫星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梯队,美国、欧洲、中国和俄罗斯,都在拓展低轨道卫星星座新市场。根据赛迪顾问研究报告数据,近地轨道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低轨卫星的主要通信频段逐渐趋于饱和。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总计5.7万颗低轨卫星,因此当前空间轨道和频段成为各国抢夺的重要资源。

2017年以来,中国也启动了多个卫星星座计划,其中包括行云工程、鸿雁星座、虹云工程等。政策上,回顾“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调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及应用产业链,期间我国卫星发射显著提速;展望“十四五”,我国陆续颁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等,均对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通信、导航、遥感等方向的应用创新提出要求,预计期间我国卫星产业服务下游行业应用的能力将进一步强化。

来源:东吴证券

因此,不管是随着卫星通信开始在手机上普及,还是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卫星产业在未来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三、卫星产业链机会来了?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卫星产业链上游一般有制造、发射两个环节,均属于高门槛、高工艺的环节,因此基本上由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队”承担,近年来也有一些商业公司参与。

产业链的主要机遇来自中游设备环节和下游应用环节。

设备环节,固定/移动地面站发挥衔接作用,用户终端准入门槛较低,市场需求多元化,参与企业数量多;导航终端中,我国实现北斗芯片的国产化突破,已经达到22nm工艺制程;通信终端中,全球首创的北斗短报文芯片完成研制,为智能手机卫星通信提供支撑(华为Mate 50率先应用)。

应用环节,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应用领域广泛、规模庞大、发展快速;卫星通信服务产业预计在移动通信的带动下进一步加速渗透;卫星遥感服务战略意义突出,在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迭代下,广泛应用于政府、国防、民生等多领域。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卫星产业规模达到2790亿美元。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在2021年也达到了4690亿元,同比增长16.29%。随着国内对低轨道互联网加快部署进度,东吴证券认为地轨通信小卫星等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投资干货攻略

全球卫星互联网布局或开始加速,在港美股上市的公司中,以下公司值得投资者们关注。

亚太卫星 $01045.HK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为亚太地区以至欧、美等地之广播及电讯商提供优质的卫星转发器、卫星通信与卫星电视广播服务,多年来业绩卓著。

香港航天科技 $01725.HK :以卫星制造业产业核心,服务全球商业航天卫星整星设计与定制、卫星载荷设计与定制、零配件、总装与集成测试等上下游产业生态圈公司。

全球星 $GSAT :为iPhone 14提供卫星通信服务的供应商(隔夜股价暴跌,因Space X可能抢生意,留意短期风险)。

卫讯公司 $VSAT :为美国和海外消费者提供基于卫星的高速宽带服务,具有多种应用。

吉来特卫星网络 $GILT :致力于提供宽带卫星通信和网络解决方案及服务。


栏目简介:

盛言牛熊:华盛通美港股观点类栏目,精选主流财经媒体和意见领袖评论。即时分析行情热点,揭示投资机会,纵论宏观大势。

作者简介:

Simon,华盛资讯观察员,专注于全球交易市场的顽强小韭菜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