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芝堂宣布旗下20余种中成药自2022年1月1日起提价,市场对中药板块预期改善继续升温。九芝堂公司人士表示,目前中药材价格居高不下,受供给受限、需求拉动、周期性等多种原因所致,但综合来看,药材价格上涨推高中药产品售价的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继同仁堂、华润三九、中新药业、太极实业后,九芝堂成为第五家对其中成药产品进行提价的中药企业。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中药生产企业集体提价,是否真如企业所说,都是原料中药材涨价惹的祸?未来还会不会有更多中成药提价?对此,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对近期提价产品及其原料保障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
提价药品与用药群体需求有密切关系
表1:5家企业的部分提价产品
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图1:5家企业提价中成药用药分类情况
从用药分类看5家企业提价的中成药,补益药占比最高,其次是妇科用药。提价中成药里,补益药有13个,占比29.55%;妇科用药有6个,占比13.64%;安神药有5个,占比11.36%;解表药有5个,占比11.36%;清热药有4个,占比9.09%;开窍药有3个,占比6.82%;急症中成药和温化寒湿药各2个,占比9.09%;肝胆疾病用药、解表用药、脾胃疾病用药和祛风湿疗痹痛药分别各1个,占比9.09%。
补益药、妇科用药、安神药和解表药的提价产品较多,也说明市场需求较大。一方面,现今人们越来越注重调养,特别是对能够提高身体机能类的产品需求逐渐扩大;另一方面,女性用药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家开放二孩、三孩的同时,相关妇科疾病用药需求增大;此外,随着当今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各类焦虑问题导致部分人群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安神类药物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原料价格变化直接影响供给稳定
图2:中药材市场综合200指数波动情况
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从中药材综合200指数看:近5年,周期性规律加上人为因素影响,中药材综合200指数持续在高位运行。这不仅让业内人热情高涨,同时也让中药材成为行业外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为资本介入炒作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中药材价格屡屡失控,已严重影响中药原料稳定持续供应。
特别是从2020年开始,美元的连续超发,造成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剧,作为大宗农副产品特别是刚性需求明显的中药材原料,更是首当其冲。同时,随着产销对接加快,传统药材市场的经营者缺乏生存空间,唯有通过囤货待涨来赢利,反噬采购方。
图3:提价中成药各原料出现次数
从提价的中成药涉及的原料来看:大宗贸易类品种需求量占比较高。本次提价产品涉及原料品种数467个,其中原料出现次数≥20次的占比1.99%,如甘草、川芎和茯苓;原料出现次数10-20次的占比1.99%,如当归、熟地黄、白芍;原料出现次数5-10次的占比14.47%,如陈皮、党参、地黄、黄芩、桔梗、泽泻、白术、黄芪、山药、五味子等;原料出现次数≤5次的占比81.58%,如白芷、冰片、苍术、柴胡、淡竹叶、肉桂、天冬、益母草、珍珠、半夏、阿胶、赤芍、淡豆豉、杜仲、防风、枸杞子、广藿香、厚朴、黄连、荆芥、菊花、麦冬、牛蒡子、牛黄、麝香、石菖蒲、水牛角、酸枣仁等。
图4:中成药涉及原料行情涨跌情况
从原料行情涨跌看:上涨品种占比较高,整体成本普遍偏高。152个品种中,上涨品种103个,占比67.76%;持平品种27个,占比17.76%;下滑品种22个,占比14.47%。
在上涨品种中,涨幅≥100%的有13个,占比12.62%,如墨旱莲、地黄、熟地黄、鸡冠花、泽泻、车前子、覆盆子、川芎、防风、荆芥、山药、薄荷、补骨脂;涨幅30%-100%的有40个,占比38.83%,如郁金、怀牛膝、枳壳、牡丹皮、石菖蒲、山茱萸、淫羊藿、续断、白芷、蒺藜、白术、延胡索、当归、楮实子、枳实、酸枣仁等;涨幅<30%的有50个,占比48.54%,如红枣、桔梗、王不留行、党参、乌梅、巴戟天、合欢皮、槐花、桑螵蛸、小茴香、人参、何首乌、丹参、香附、龟甲、麦芽、茯苓、朱砂、菊花、三七、西红花、红花等。
在下滑品种中,跌幅≥30%的有3个,占比13.64%,如川牛膝、独活、广藿香;跌幅<30%的有19个,占比86.36%,如玄参、青皮、秦艽、黄芩、前胡、远志、半夏、金银花、砂仁、鱼腥草等。
近两年,中药原料普涨的主要原因为生产调减、防疫用药增加和天气异常:
因生产调减出现行情上涨的品种有墨旱莲、泽泻、车前子、覆盆子、川芎、防风、荆芥、薄荷、郁金,普遍属于持续多年低价导致生产积极性受挫而出现人为因素减产的品种,一旦行情恢复,生产也极易恢复;
因防疫用药出现行情上涨的品种有连翘、金银花、鱼腥草、穿心莲、大青叶、菊花、桔梗等,普遍具有生产易恢复和受疫情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因天气原因导致行情上涨的品种有地黄、山药、艾叶、酸枣仁、山茱萸等,主要是受到2021年7-10月洪灾影响的产区药材。
原料普涨行情导致中成药生产成本普遍上涨
图5:2021年年初相比年末提价中成药成本涨跌变化
从中成药成本涨跌看:受原料价格普涨影响,生产成本提升的中成药占比较高。成本上涨的品种有40个,占比91.91%。其中涨幅≥100%的有2个,占比5%,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涨幅在30%-100%的有18个,占比45%,如桂附地黄丸、益母草膏、杞菊地黄丸、八珍益母丸、益母丸、八珍丸、明目地黄丸等;涨幅<30%的有20个,占比50%,如藿香正气口服液、午时茶颗粒、乌鸡白凤丸、参桂鹿茸丸、安宫牛黄丸、妇宁丸、藿香正气丸、阿珍养血口服液、羚翘解毒丸、银翘解毒丸等。
成本下降的品种有4个,其中跌幅≥10%的有2个,分别是金梅清暑颗粒和金银花糖浆;跌幅<10%的有2个,分别为利胆片和通宣理肺丸。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成药的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中药材原料的成本大幅提高,其次是添加剂、调味剂等辅料以及包装成本和用工成本的上升,各类成本叠加,最终导致中成药价格持续居高不下。
2022年,中药材原料依然将是决定中成药生产成本的关键
从中药材原料供应来看:目前生产企业对部分产品提价,主要是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原料行情变化,特别是一些短时间内行情暴涨的品种。这一方面能够缓解企业因成本管控过度,导致原料涨价而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缓解因产品成本上涨而导致企业过度亏损的尴尬局面。
从中药材价格来看:中成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药材生产端的稳定供应,中成药企业积极寻求与中药材生产端的合作共赢,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成本有效管控以及企业良好发展。当下游的中成药企业与上游的中药材生产端彼此形成密不可分的合作,才能真正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因此,2022年预计中药材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并将成为中成药生产成本上行的关键因素。何时回落,则要看中药材整体行情下行拐点的出现,以及跨区域中成药集采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