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利好!《施政报告》发表,香港未来将兴建33万个公屋、改善上市机制…

2021-10-07 10:14 券商中国

10月6日上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内第五份,也是本届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

林郑月娥透露,过去四份《施政报告》共提出超过900项政策措施,当中96%已经完成或按序推进。例如推出利得税两级制、研发开支额外扣税、为吸引特定行业在香港发展的税务优惠;发行政府绿色债券及银色债券、推出「公共年金计划」、修订迎合新经济企业需要的上市制度等。

她表示,香港过去两年经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现已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社会恢复安全稳定,香港现在又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因此,今年《施政报告》以“齐心同行,开创未来”为题,核心内容是聚焦发展,为香港谋划未来,包括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香港市民最关心的房屋和土地等问题。

券商中国将《施政报告》要点梳理如下:

1、完善“一国两制”实践,落实《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本地立法工作,加强反恐准备和应对能力,加强学校、社会和公务员的《宪法》、《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公众教育,推展宣誓安排至更多公职人员,在公平、公开和诚实的情况下进行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和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

2、提升管治效能,检讨政策局架构,检讨现时公务员高层职位的选拔及聘任机制,确保“能者居之”,设立专员职位,专责提供政策指引和全面统筹;

3、改善上市机制、扩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以及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业;

4、建设智慧港口、发展高增值物流及海运业务,如船舶注册、融资及管理、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及仲裁,以及加强与大湾区内外的联系,推展“机场城市”发展及在航空业上加强与珠海合作;

5、通过“商业数据通”,利便中小企向银行融资;

6、未来几年平均每年投资 1000 亿元于基础设施建设;

7、已觅得约350公顷土地,可在未来十年兴建约330000个公营房屋单位,在未来几年将过渡性房屋单位的供应量由15000个增至20000个,向合资格轮候公屋申请人提供有时限现金津贴,以及就“劏房”实施租务管制;

8、通过检视“绿化地带”、释放新界祖堂地、延伸补地价标准化等措施进一步增加土地供应;

9、建设北部都会区,与维港都会区并驾齐驱,为房屋、科技发展及其他产业提供更多土地;

10、建设宜居城市,成立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办公室,引入新的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和管制即弃塑胶餐具等;

11、改善民生,用于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由2017年至2018年度的653亿元,大幅上升至2021年至2022年度的1,057亿元,增幅达62%,未来向合资格长者提供更多支援,在多地设立地区康健中心,推展有关强制举报虐儿个案的立法工作,取消强制性公积金制度下的对冲安排等;

12、培育人才和青年发展,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倍增至4 000个,在香港人才清单新增专业,并扩阔原有专业的领域,以吸纳高质素人才,把研究配对补助金计划延长两年,以支持高等教育界的研究工作。

改善上市机制,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管道

今年《施政报告》的经济篇章,开宗明义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题,表明香港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香港只要用好中央支持特区的政策,发挥独特优势,将可为经济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表示,早前中央派团来港向各界宣讲《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申支持香港进一步推进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强化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及推动金融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就此,香港会在以下五方面加紧努力:

1、支持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进一步改善上市机制和在征询市场意见后,在香港设立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上市制度;

2、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管道、离岸人民币产品和工具发展,包括研究提升发行及交易人民币证券需求、容许“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币计价等具体措施;

3、通过考虑税务宽减进一步吸引家族办公室落户香港,提升国际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地位;

4、支持港交所与广州期货交易所就碳排放交易相关金融产品开展合作,并评估将香港发展成为区域碳交易中心的可行性,提升香港作为区内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枢纽;

5、推动跨境金融科技,与内地积极研究建立一个一站式沙盒联网,利便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测试跨境金融科技应用项目。

林郑月娥表示,金融业是香港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最国际化的产业。纵使面对过去两年前所未有的严峻环境,香港的金融体系稳如磐石,业务依然蓬勃。内地经济持续增长和金融业深化改革开放是香港金融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在“一国两制”优势下,香港作为国际资本进入内地和国内资本走向世界的桥梁作用将更加突出。

构建“商业数据通”,纾缓中小企融资难困境

香港拥有高度国际化的营商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施政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香港的商品贸易总值全球排名上升至第六,受惠于内地有效控制疫情而保持供应链稳定,香港商品贸易总额由去年第四季开始反弹,今年首八个月合计,香港商品贸易总额更高达65,099亿元,是有史以来新高。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表示,本届政府锐意提升香港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商贸投资关系,正争取尽早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国家双循环格局中的内循环,本届政府会继续争取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框架下为香港业界进入内地市场创造更有利条件。

此外,《施政报告》提到,中小企业在香港实体经济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不时面对资金周转困难。目前贸易流程以纸本为主,各种商业数据分散储存,银行难以收集和核实资料。当银行无法根据企业最新营运或财务数据进行信贷评估,可能因而要求企业提供物业等作抵押品以减低信贷风险,这是中小企长期面对的融资问题。

为此,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构建“商业数据通”,预计明年投入运作。这项全新的金融基建设施可统一对接银行,企业能通过这个平台授权付款系统、公营机构或公用事业公司等服务提供者向银行提供数据,让银行对企业的营销状况作出更准确的预测,从而减低企业提供抵押品的需要。

商业数据通”让中小企善用自身的数据来获得更便利的融资服务,同时也是香港金融基建发展的重大突破,以企业的意愿为本,建立平台促进数据安全共享,令本港银行体系可更有效为实体经济服务。

八大措施多管齐下,增加房屋和土地供应

住房问题一直是香港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表示,让市民安居是房屋政策首要目标,要较彻底地解决香港市民“住”的问题,需要的不是因时制宜的短期招数,而是持之以恒供应土地的决心。

对于房屋供应不足的问题,林郑月娥提出以下四大举措:

1、公营房屋方面,在未来十年(即2022-23至2031-32年度),香港政府已觅得约350公顷土地,可兴建约330 000个公营房屋单位,比去年公布的数字略高,足以满足该十年期预计的301 000个公营房屋单位的需求。

2、私营房屋方面,包括铁路物业发展,香港政府争取未来十年准备好约170公顷土地,透过卖地或铁路物业招标为市场提供可兴建约100000个单位的用地。

3、除了新建单位外,编配公屋给轮候册上的申请人,亦依靠目前每年约8 000个回收的公屋单位。例如,重建后的大坑西邨项目可提供超过3 300个单位,较现时增加一倍多,当中包括1 300个供重置现有租户的单位,以及2 000个由市建局发展的“港人首次置业”单位。

4、为纾缓未能“上楼”家庭的境况,本届香港政府还突破思维,推出过渡性房屋。运房局已觅得足够土地提供原先承诺目标的15000个单位,近日再获得私人土地拥有人表示有意参加计划,现建议再额外提供5000个单位,令整体供应在未来几年可增至20000个,并将相关资助计划的资助额增至116亿元。

对于土地供应,《施政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香港由2019至2048年的土地短缺约为3 000公顷,在多管齐下的土地供应策略下,香港特区政府同步推进多个新界新发展区项目以及东涌东填海工程,过去两年,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已收回90公顷新界土地用于发展,预计政府未来几年收回的土地将高达700公顷。在此基础上,林郑月娥还提出以下四大举措:

1、进一步检视“绿化地带”:由于不少“绿化地带”的生态价值较郊野公园低,可进一步检视“绿化地带”的发展潜力。规划署将有系统地进行新一轮“绿化地带”检讨,集中检视坡道较高和距离已建设地区较远的用地,预计明年中完成筛选并随即展开技术研究。

2、释放新界祖堂地:林郑月娥同意可考虑修订《新界条例》,在尊重祖堂传统和保障祖堂成员合理权益的前提下,务实地处理目前祖堂地难以发展的困局。

3、延伸补地价标准化至新界土地:发展局会把“标准金额”补价模式扩展至新发展区“加强版传统新巿镇发展模式”下的原址换地申请。发展局和地政总署会制订计划详情,目标是明年首季推出。

4、现有的两项活化工厦措施,包括放宽旧工厦重建地积比率及免收整幢改装的地契豁免书费用,将会一并延长至2024年10月。至于“土地共享先导计划”,鼓励有意者于2023年5月截止申请前尽快提出申请。

此外,林郑月娥表示,在未来十五至二十年,政府将投放约2400亿元,推行各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并推广低碳生活,包括绿色建筑、电动车及逐步停用煤作日常发电。

林郑月娥在结语中说:“今天,香港在国家安全和选举制度双重保障下,已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我比任何时候都对香港更有信心、更肯定香港可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来源券商中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