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M3,医脉通即将登陆港交所!互联网医疗该如何破局?

2021-07-09 14:32 同花顺

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医疗赛道上的公司纷纷加快上市步伐,京东健康、医渡科技等已登陆港股市场。

据市场信息,传医脉通(02192) 公开发售超购约592倍,冻资亿逾2526亿元,近62.8万人认购,拟以招股价上限27.20港元定价。高盛及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预期股份将于2021年7月15日于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一、中国最大的在线专业医师平台

医脉通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注于构建卓越的互联网医生平台,培育医疗行业参与者生态系统,平台拟为医生、患者、医院、制药及医疗设备公司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注册医师用户数目计算,医脉通是中国最大的在线专业医师平台。

截至2020年底,该平台约有350万注册用户,其中约240万用户为执业医生,占中国执业医师总数约58%。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户开拓方面医脉通正面临不小的挑战。虽然该平台的医生用户数量在不断提升,但是注册医生占总用户的百分比却在逐渐降低,从2018年的80%下降至2020年的69%。

二、背靠日本最大的医生社区M3,完美借力

虽然医脉通掌握了核心医生资源,也曾经历了2015年前后的数字医疗热潮,但公司并没有选择引入资本,仅在2013年引入了日本最大的医生社区M3的战略入股。

大股东M3公司是日本一家主要经营提供医疗信息网站的公司,其规模与营业额已在日本业界稳居第一,M3分别是指Medicine,Media, Metamorphosis。M3以利用媒体和网络功能而改变医药界为最高服务宗旨。

医脉通能在市场做到市占率第一离不开大股东M3公司,2006年医脉通上线后,医脉通一直靠自有资金运营,营收维持在千万元级别。凭借M3在日本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医脉通在初期时迅速与多家在中国设有业务的跨国制药及医疗设备公司建立业务。在技术方面,凭借M3的技术,医脉通在2014年就推出了e信使,这是中国较早的医生精准推送应用程序。

M3的战略入股,不仅给医脉通带来了资金,最重要的是在药企数字化营销方面带来了客户和先进的解决方案。

三、近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9.95%

招股书显示,医脉通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8346万元、1.2亿元、2.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9.95%;毛利分别为4989万元、7719万元、1.56亿元;毛利率分别为59.8%、63.5%、73.2%,增速较快;而净利润分别为1419万元、3127万元、8520万元;利润率分别为17%、25.7%、39.9%,提升显著。按2020年收入计算,医脉通在中国提供数字医疗营销服务的医师平台之中排列首位,市场占有率为21.4%。

有业内人士指出,微医急于流血上市或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客观环境上,互联网医疗因为京东健康又热起来,成为上市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模式持续受到质疑的微医,若这么多年努力上市再无果,资本的耐心也将被消磨殆尽。

四、盘踞各个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数字医疗营销市场由2018年的人民币44亿元增至2020年的估计人民币15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6.7%,预期2025年将达到人民币1,13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9.2%。2018年及2020年,数字医疗营销市场占中国医疗营销市场总额的0.8%及2.3%,预期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11.4%。

在经历了2011年前后互联网医疗市场的萌芽、2015年的狂热、2016年-2018年的相对低谷,以及2019年之后的重新崛起,互联网医疗行业历经波峰与波谷,十年间许多公司从初创到今日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独角兽,已然成为中国近6万亿医疗行业参与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将在未来十年助力优化医疗产业形态。

虽然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这股浪潮中也将面临一些挑战,竞争对手过多,过强,同比互联网医药服务的头部平台,如市值3541亿的京东健康、市值3014亿的阿里健康、市值1159亿的平安好医生、估值近70亿美元的微医,其资本雄厚,用户群体量大,技术成熟,而后发力的医脉通想要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且互联网医疗经过数年发展,行业格局已定,2020年后公立医院也开始建设互联网医院,医脉通进入并没有占据先发优势,入局想要获得突破将会面临不小的压力。

医脉通赴港上市,自身有着一定的优势,同时依靠利好的市场环境,借助M3公司的发力,近三年来营收年年攀升,创收良好,并在中国专业医生平台排列首位。但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用户集中度偏高,大部分收益来自少数客户,且摆脱不了对用户流量的依赖,此外,在互联网医院领域竞争优势不明显,若是有所突破或将成为今后资本市场基于其合理估值的关键因素。

据招股书,公司此次赴港IPO其中所得款项净额约40%拟用于在未来三至五年内扩展业务,包括开发及增加解决方案种类、扩阔客户基础、提高客户忠诚度及促进用户增长与参与度;

另外所得款项净额约30%拟用于在未来三至五年内投资技术及提高研发能力;所得款项净额约20%拟用于有精心挑选战略投资或收购机会;所得款项净额约10%拟用作一般补充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