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的炼成:90岁坐拥960亿美元财富!

2021-04-27 21:19 腾讯美股

虽然身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但是每天早晨却只是快餐厅吃那么几美元的早餐。如果投资表现不好,2.5美元就打发了一天的第一顿饭,而如果市场行情不错,心情大好,也不过就花上3美元出头。

总之,不管外间发生怎样的变化,他的支出都是有限定的,而且他一直坚持着,日复一日。节省的时候,他吃几个香肠馅饼了事,而奢侈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培根、鸡蛋和奶酪。万年不变,循规蹈矩,这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投资风格,这就是巴菲特(Warren Buffett),伯克希尔哈撒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奥马哈的神祗。

事实上,也不单单是早餐,巴菲特的汽车也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凯迪拉克,而他的住宅是20世纪50年代花3.15万美元购置的,一直住到现在。

有人说,巴菲特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他的伯克希尔年度股东信几乎成了金融和投资领域所有人都不会错过的读物,每一天都有人希望从他这里得到投资方面的建议。

正常情况下每年在内布拉斯加州奥巴马举行的伯克希尔股东年会被人称作是“资本主义的伍德斯托克”,参加者成千上万,其中很多人都穿着印有巴菲特照片的T恤衫。

巴菲特已经将伯克希尔打造成了一个投资奇迹,如果有人在1964年就有先见之明,向伯克希尔投资1万美元,那么现在,他的身家早已达到了数百万之巨。

人们之所以会称巴菲特为“神祗”,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的故事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他投资的基本理念――着眼于长期,购买企业而非股票,以及投资自己了解的东西。

早年经历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8月30日,父亲是一位后来从政的股票经纪人,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巴菲特出生时,席卷全美的大萧条正刚刚开始,巴菲特家也不能幸免,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不过,从很小的时候,巴菲特就对数字有了敏锐的嗅觉,总是能够想出新点子去赚钱。

一个人们经常会提到的故事是,小巴菲特买了大包装的苏打水,分装到瓶子里,挨家上门推销,靠着这个赚钱。其实,这只是他童年时各种赚钱的方法之一。

不过,巴菲特真正接触股市,还要等到十一岁的时候。

1942年,巴菲特拿出自己从六岁开始积攒的全部家当――114.75美元,购买了Cities Service的三股优先股。他在2018年股东信当中回忆道:“我成了一个资本家了,这感觉真棒。”

然而,巴菲特购买了这些股票之后,后者的价格就从38美元跌到了27美元,好在巴菲特没有慌乱而是坚持持有下去了,等到股价涨到40美元,他立刻脱手了。

可是,不久之后,股价又涨到了200美元之多,这或许给小巴菲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他开始明白了长期持有股票,不要被短期利润迷住双眼的道理。

巴菲特的投资教育,这里还只是一个开端。

跟随大师学习

巴菲特本来是不想上大学的。1947年,他十六岁从高中毕业后,父亲最终还是说服了他,让他去宾西法尼亚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本科。

不过,巴菲特还是中途辍学了,后来才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他申请进入哈佛商学院深造,但是吃了闭门羹,后来转去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名经济学的研究生。

正是在研究生期间,巴菲特第一次遇到了一家公司,后者将成为日后伯克希尔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政府员工保险公司(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

现在,大家更加熟悉的名字是GEICO。

1951年,巴菲特二十岁的时候,成为了著名投资人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学生。对巴菲特而言,这件事意义非凡,因为在十九岁时,他读到了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在巴菲特看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投资书籍”。这是巴菲特初次接触价值型投资的理念,而这种策略将来会成为他整个投资生涯的主调。

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超级粉丝,当他发现格雷厄姆正是GEICO董事长的时候,他立即坐上火车,从纽约赶往华盛顿,希望尽可能了解该公司的一切。这时候,巴菲特已经充分开发了对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展开调查的能力。

巴菲特赶到的时候,正好是周六,GEICO只有一个人在值班,而有趣的是,这个人后来将成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就是戴维森(Lorimer Davidson)。

巴菲特连珠炮一样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他本来完全可以拒绝和我谈话,但是当我介绍自己是格雷厄姆的学生后,他就用了整整四个小时来回答我关于保险行业,以及GEICO自身的无数问题。”

就在这一年,巴菲特开始购买GEICO的股票。到了1995年,伯克希尔最终成为了GEICO的控股股东,将后者变为自己的子公司。

在这里,可以充分显现出巴菲特投资的长期性,以及他力求了解投资对象的特点,这些都是巴菲特投资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合伙与伯克希尔的新生

巴菲特1956年回到奥马哈,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投资合伙,除了他之外还有七位投资者参加,募资总额10.5万美元,而巴菲特本人只投入了100美元。

这一合伙生意大获成功。从那时到1969年的十三年时间当中,合伙旗下的资产吹气球一样膨胀到了1.05亿美元。正是在这一年,巴菲特决定结束合伙,出任一家叫做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小公司的董事长。

今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早已是四海闻名的超级综合企业,但是当初的伯克希尔,其体量还不到今日营收的一个零头。

这其实是一家纺织品公司,巴菲特觉得自己能够让其扭亏为盈。1962年12月12日,巴菲特买进了该公司的第一笔股票,每股价格7.50美元,那一年他三十二岁。

巴菲特最初并不打算拥有这家公司,但是当他觉得自己受到了管理层的轻蔑,便开始尽可能多地买进股票。到了1965年,巴菲特已经获得了控股权,将那些曾经惹恼他的人扫地出门。

不过,巴菲特并没有真正投身到纺织业当中,未来的年头中,他日益重视生意的金融一面,将伯克希尔打造成了一家控股公司,去投资那些他觉得低估的股票和企业。伯克希尔的纺织生意最终被完全放弃了,到1985年,纺织工厂已经全部出售。

虽然没有做好纺织生意,但是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之下,伯克希尔不断收购企业,购买股票,不必说所有这些投资目标都是巴菲特认为被低估的,认为可以长期持有的。

价值与护城河

虽然阴差阳错,但是巴菲特当初收购伯克希尔的交易正是他价值型投资策略的一个例证,即“寻找那些被市场低估的股票,以达到回报最大化的目的”。多年以来,巴菲特就是一直在这样寻找被低估的,可以长期持有的投资对象的。

在2018年的股东信当中,巴菲特回顾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购股交易。“如果那时我将自己的114.75美元用来购买一只免佣金标普500指数基金,而且所有的股息都转入再投资,那么到2019年1月31日,我的这些投资税前价值就将达到60.6811万美元。”

如果当初的小巴菲特真的做了这样一笔投资,其回报确实可以说是非常可观了。正如巴菲特曾经说过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巴菲特在评估企业价值时经常涉及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所谓“护城河”。二十多年前的一次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曾经说股:“我们认为,是否能够确保护城河拥有足够的宽度,让其他玩家无法跨越,这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准。”所谓护城河,在这里就是指一家企业拥有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使得自己在市场上获得不公平的优势。

只做理解的事情

巴菲特只喜欢买自己了解的企业的股票。还记得他是如何跑到华盛顿去调查GEICO的吗?这就是典型的巴菲特风格。巴菲特也时常就这一点对投资者提出建议,不管后者是刚刚准备开始的新手,还是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投资组合的老手。

他将购买一只股票的过程比作是购买一座房屋。“买股票和买房子其实是一回事。你了解购买对象,并喜欢它,无论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拥有它。”

除了对要投资的企业进行深刻了解之外,巴菲特也会详查管理层的情况。在2018年股东信当中,他写到了管理层的重要性。“在我们寻找新的独立企业时,我们希望看到的关键品质就是持续的竞争强势,以及胜任和高水准的管理层。”

巴菲特会研究管理层过去是如何处理与股东的关系的,以确保他们不至于为了追随行业趋势而追随行业趋势。

理性投资

由于巴菲特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他的每一封股东信都会被大家细致研究,这里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他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让复杂的理财和投资建议变得非常简单,易于理解。

每一年的股东信当中,他都会提供投资建议,评估公司现状,以及评论美国的整体金融环境,各种话语经常被广泛引用,必须承认,巴菲特在语言方面也颇有天赋。

比如巴菲特最常被引用的名言之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从本质上说,巴菲特一直在努力避免对市场的短期波动做出反应,避免从众。如果他持有的某只股票价格下跌了,可能是说明其他人赶到恐惧,而这种时候,巴菲特反而可能增持。

很多投资者都会对研究和选择股票赶到苦恼,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巴菲特的建议是,选择指数基金。“如果你愿意每周投入六到八个小时去研究投资,那随你去。如果你不是,那么以定期定额的方法投资指数基金最为合适。这可以帮助你达到资产门类和时间上的双重多元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巴菲特还有一句看似简单的名言,但是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原则一,永远不要赔钱。原则二,永远不要忘记原则一。”

是否需要理发不要问发型师

这又是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他并不相信各种所谓预言家,或者是那些似乎对市场短期走势无所不知的专家们。

不过,巴菲特自己确实是值得信任的,因为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不断进行勤勉的研究。巴菲特的策略和建议之所以那么富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总是能够用平实的语言,将股票和投资等复杂的问题讲得每个普通人都能够听懂。

从童年时逐户推销苏打水,到十一岁第一次购买股票,再到今天,巴菲特这一生都在持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投资策略。

近年来,巴菲特甚至已经开始投资那些他过去并不怎么熟悉的科技股票了。换言之,已到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在与时俱进。(费绿)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