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评级报告到底怎么用?有人发明了这样一个策略

2021-01-28 19:42 华盛资讯 独家

编者注:大行评级报告是反向指标?据统计,买入全部“买入”评级个股,同时卖出全部“卖出”评级个股,在2015年后复合年回报率或达10%。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深入研究一家上市公司可谓是难于上青天,既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也难以评估事件变化带来的影响,而依靠小道消息又几乎不靠谱。因此,机构评级报告就成了投资者非常重要的一种参考资料。

但大行评级报告可信度到底如何?“买入”、“推荐”、“持有”等评级到底代表什么意思?投资者又该如何利用呢?

1. 大行报告是什么?

一般比较大型的投资银行或券商都设有研究部门,该部门常常会针对上市公司的最新财报、重大举动(如收购活动、发盈喜/盈警)发表研究报告,提供数据和观点供有关人士参考,主要是评估股票投资价值,向客户作出推介。而这些研究报告就是大家常常听到的大行报告。

大行评级报告一般分为买方报告和卖方报告,市面上公开的一般是卖方研究报告,可以理解为证券公司为客户提供的报告,与基金公司为内部撰写的买方报告性质有所不同。

2. 大行评级是反向指标? 

大行报告的可信度经常遭到质疑,甚至有意见认为其是“反向指标”,对此有机构专门进行了量化分析。

根据研究机构收集的2010年至2020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在2015年后,大行报告至少在短期内并非市场走势的反指标,具体表现在获得越多大行报告关注的股票,收益率会越高。而交银国际洪灏早前也对此做了研究,发现大行报告覆盖了市场中40%的股票,以市值计算大约占80%的比重,这些股票往往市值较大、盈利能力较强。

不过,机构评级一般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考虑,是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预期,但二级市场短期走势还受其它多重因素影响,相同的评级,个股走势却会分化、另一方面,一家之言通常也存在片面性,因此普通投资者在看评级时最好综合多家报告的观点。

3. 大行评级怎么看?

机构评级一只股票,是对基本面给出的评价意见。但如果你平时有关注大行评级,会发现不同的大行给出的评级似乎各不一样,“推荐”、“买入”、“增持”,这些字眼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哪一个看好情绪更强烈?

其实,机构评级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就算是称谓相同的评级,其具体的定义也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大体看,机构评级通常分为买入型评级和卖出型评级。前者包括“买入”“增持”“推荐”“强烈推荐”等。后者包括“减持”和“卖出”,不过卖出型评级极为罕见。

以招银国际为例,对于个股,他们的评级分为“买入”、“持有”、“卖出”和“未评级”,前三者分别代表预测该股股价于未来12个月的潜在涨幅超过15%、波动在-10%至+15%范围之间,以及跌幅超过10%。

而有的机构分类中,“买入”是指未来6个月内相对大盘涨幅在15%以上,“增持”则是指未来6个月内相对大盘涨幅介于5%与15%之间。这种涨跌幅预计,不同于前述体系的绝对值,采用的是相对大盘表现的相对值,而大盘究竟是涨是跌,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说,同样是给予一只股票“买入”评级,不同机构的乐观等级是不同的。

与以上体系不同的是,还有的机构将股票评级分为:“推荐”、“谨慎推荐”、“中性”和“回避”。依据定义,“推荐”与“买入”相类似,同样是指优于市场指数20%以上,不过“谨慎推荐”则是指优于市场指数10%-20%之间,与“增持”稍有差别。

因此,投资者在关注机构的报告时,须留意各家机构对评级体系的具体定义,以免张冠李戴,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4.  针对大行报告的投资策略演绎

假设操作:买入全部大行“买入”及“确信买入”的股票,再卖出/沽空全部“卖出”及“确信卖出”的股票。

演绎结果:根据交银研究报告,假设一个投资者利用此策略,完全跟随大行报告操作股票,在2010年至2015年的复合年回报为4%。 但在2015年牛市完结后: 这个策略的复合年回报则大幅上升至10%! 其中一个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偏好改变,从挖掘落后的细价股转为追炒强势股,随著“马太效应”在港股市场升温,行业龙头效应也得到加强。

值得留意的是,虽然这个策略的回报大幅上升,但是绝大部分回报却是来自于做空非龙头、非白马股(指长期绩优、回报率高并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股票)、非蓝筹股股票。这点也说明,大行报告对挖掘卖出评级的个股似乎更为准确,因此重点关注这类评级,可以帮助我们规避踩雷的风险。

对此,华盛资讯为大家创立了《每日大行评级》栏目,为大家总结当日重点港美股的机构最新评级和目标价,每日只需2分钟,就能速览最新研报“重点”。

大行报告千千万,哪些机构的观点曾经使你受益匪浅,哪些机构的建议又曾使你“踩雷”后感到愤恨交加?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点击查看全文